大家先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在人文学科范围中,这里有一个研究生A,A不了解学位论文要写什么,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同时A的导师就给了A一个题目去做,甚至把框架都搭好了,而A欣然应允,立刻照做;那里有一个研究生B,B一直都有自己有兴趣的方向,非常快B在这个方向中找到了一个问题,并且自己搭了框架。最后,A和B的论文都完成了,也顺利拿到了学位。
问题是:A和B到一所大学求职,你是教授委员会的一员,你会为哪一位投票?可以想象,在试讲环节,A的表情是冷漠呆滞的,而B的双眼好像在放光。
对于正常人来讲,答案是毫无疑问的:B。
那样,我为何要为B投票呢?A自己找不到方向或者题目做,这意味着这个人事实上对学术不感兴趣,这个人走学术道路大概只不过出于某种惯性。而A就这么同意了导师的安排,这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中也没什么自主性。总而言之,A好像是在应对学术工作,而B是真的在为学术工作负责。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是,A假如获得了一份学术工作,这个人真的会幸福吗?总之,大家需要对学术工作尽责的人,而这一选择对所有人都好。我相信不会有哪些人不认可我的怎么看。
那样,为何,一把这里的学术课题换成亲密关系,把导师换成爸爸妈妈(假如你不幸地生活在浙江,这还包含”浙里办“),有的人的判断力就立刻丧失了?既然大家不觉得茫然同意导师指派的课题的研究生是一个学术好苗子,那样大家为何要觉得一个同意爸爸妈妈的指派婚姻的人会是一个好伴侣或好爱人?
所以,事情非常简单,只须一个人真的对某个范围负责,那样这个人会尽量地为这个范围的全过程付出努力。这条规律在每个范围都是常见适用的,无论是生活的基本方面还是每个特殊方面。譬如,不少人购买台式电脑,是分不要买每个零部件来组装的,这是由于他们期望尽量地确保每个零部件的水平和靠谱性,确保它们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些对台式机不求甚解也不感兴趣的人,当然就只能买品牌机了,而且是找一个名头响的品牌,以至于用了好几年都不了解CPU是哪家公司产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我们的学习或工作是负责的,所以大家会为学习或工作拟定目的,并拟定一个达成目的的计划,并确定一个逐步达成计划的日程表,然后大家就去照做。起早贪黑、如复1日,不断地达成一个接一个的目的。
而且,只须大家充分地调动了我们的主观性,那样大家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掌控感和自主权,而这肯定是幸福的要紧源泉。而这也是男士的一个优势,由于在大部分状况下,是由男士去主动追求并且作为亲密关系的引领者。
但奇怪的是,大部分人对工作和亲密关系持有一种双重标准。他们对工作负责,但对我们的亲密关系不负责,他们在追求亲密关系的时候不想付出什么,而在维护亲密关系的时候更是这样。这类人是不是设定一个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伴侣或爱人的目的?是否要探寻到称心如意的亲密关系?是否有一个努力维护亲密关系的意识?为了这类目的,大家拟定了那几个方面的提高自我的计划?是不是有设定一个日程表?是不是要努力保持好交流?是不是安排了固定的两个人的世界的时间表?
非常的麻烦是吧。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策略,可以跳过以上这类所有的烦心事——相亲。这可以把打造亲密关系的复杂进程变得简单,并且无视在保持亲密关系之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这是否非常诱惑呢?
当然,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的而且自己不有兴趣的事情,能走捷径固然走捷径。然而,亲密关系是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之中对于个人幸福最为要紧的事情,并且其意义要超越我们的工作。假如你对我们的生活负责,并且承担起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责任,那样你不会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上走捷径或者交给第三方来处置。只有亲历全过程,才能领会、理解和训练到亲密关系所需的所有能力,才能尽量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并且不会让某个部分处于黑箱之中。这就是我鼓励去约会而不是相亲是什么原因。
所以,我的结论是,一个真的自我负责的人是不会答应相亲的,无论牵线搭桥的是爸爸妈妈还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