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大家总会对自己说; 我不够好,我想我不够好,是我不够好。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典型的自卑心态,这是大家要去克服去改正的。
1、真的的自信源于对自我的接纳
有人说,一味取悦其他人,就是底价值感人群的自欺和自伤。
1、“我想我不够好”这种想法就是自欺,以为幸福完全靠外求,感觉光靠取悦就能取得感情。
2、“是我不够好”这种自伤是在取悦其他人的时候,完全忽视自己感受,进而伤害我们的内心。3、心态学家詹姆士.杜布森说:真的的自信源于对自我的接纳。换言之,一个不自信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对自己不够接纳的人。历程过家庭不和,被爸爸妈妈辱骂甚至抛弃过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对世界充满不安,对自己充满怀疑:我是不够好,我不被爱,因此我要想打造关系,就需要讨好和取悦其他人。
2、怎么样将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
1、大多数的心态问题,都是由童年引起的,因此有人说了如此一句话:”童年就是一个人的命,是改变不了的”。这句话表面没错,由于大家的确没办法改变童年,但大家可以降低童年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2、大伙都了解,大家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动机的,这个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过去的行为动机是外部的,会觉得我们的幸福密码掌控在其他人手里(过去是爸爸妈妈,后来是男女朋友)于是要通过讨好和取悦去获得。而以后大家可以将它改为内部动机,多关照我们的内心的感受,觉察自己在付出前的情绪变化,问自己是真的由于快乐,还是对童年强迫性的重复。只须能分辨出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就能结束取悦,尊重并接纳自己。
3、灌输爱的观念
1、大家要源源持续的去给孩子灌输接纳和爱,帮助他打造一个新的正确的认知:即使我想我不够好,是我不够好。但爸爸妈妈依旧会是无条件的爱他的。通过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来帮助孩子完成对自我的接纳,这就是将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的过程。武志红有本书叫做《为什么家会伤人》就说过:“爸爸妈妈都说爱孩子,但却并不会怎么样爱孩子。因此在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中,多少会遭到一些来自己家里庭的伤害,童年里大家无力改变什么,但成人将来,假如大家觉察到我们的痛苦来自爸爸妈妈的影响时,大家就能终止对我们的不满和指责,用我们的力量来疗愈和改变所有。”
2、对于人际关系中取悦和卑微的这部分,大家也可以从童年的影响中慢慢剥离出来,通过觉察情绪,调整认知,修正动机来完成对我们的接纳。